EI会议无影响因子原因及评价标准
EI(工程索引)会议本身没有影响因子。下面详细解释为什么,并澄清一些相关的概念。
为什么EI会议没有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一个专有指标,由科睿唯安公司为其旗下的 《科学引文索引》 数据库中的期刊 所创制和发布的。
1. 创造者和所有者:影响因子是科睿唯安公司的产品,每年在《期刊引证报告》中发布。
2. 适用范围:它只适用于被SCI收录的期刊。计算方法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3. EI和SCI是两个不同的数据库:EI是由爱思唯尔旗下的工程信息公司维护的数据库,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文献。它收录期刊文章,也收录会议论文。而SCI是科睿唯安公司的产品,主要收录基础科学领域的期刊。
因此,“影响因子”这个指标根本就不适用于EI数据库,更不用说其中的会议论文了。
如何评判EI会议论文的水平和影响力?
既然没有影响因子,学术界如何判断一个EI会议的好坏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和替代指标:
1. 会议声誉和历史
长期声誉:某些会议已经举办了几十年,在特定领域内建立了极高的声誉,比如计算机领域的顶会(如CVPR, ICML, ACL等)。这些会议虽然被EI收录,但其实际影响力远高于很多SCI期刊。
主办方:由IEEE、ACM、SPIE等知名国际学术机构主办的会议,通常质量更有保障。
2. 录用率
这是衡量会议竞争力的一个非常硬性的指标。录用率越低(例如低于20%),通常说明会议的要求越高,竞争越激烈,论文质量也普遍更高。
3. 是否被其他核心数据库收录
很多高质量的EI会议同时也被CPCI(原ISTP)收录。而一些顶尖的EI会议,其论文甚至会进一步被SCI期刊收录。
注意区分:这种情况下,论文是作为会议论文被EI收录,同时作为期刊文章被SCI收录(可能发表在合作期刊的特刊或正刊上)。这时,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以作为参考,但这影响因子属于期刊,而非会议本身。
4. “CCF推荐列表”等权威分类
在中国计算机领域,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 是极具影响力的评判标准。它将会议分为A、B、C三类,A类代表顶级会议。能进入CCF A类的EI会议,其权威性毋庸置疑。
5. H5指数等谷歌学术指标
对于在谷歌学术上建立了主页的会议,可以查看其H5指数。这类似于期刊的影响因子,但它是基于过去5年内的引用数据,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EI会议 vs. SCI期刊:一个简单的对比
| 特性 | EI会议 | SCI期刊 |
|---|---|---|
| 文献类型 | 主要是会议论文 | 期刊文章 |
| 发布速度 | 快(从投稿到见刊周期短) | 慢(审稿周期长,见刊慢) |
| 评审方式 | 通常为单盲或双盲评审,周期短 | 通常为单盲或开放评审,周期长,更严格 |
| 核心指标 | 无影响因子,看会议声誉、录用率、CCF等级等 | 有影响因子,有JCR分区、中科院分区 |
| 交流形式 | 通常需要作者参会做报告,便于学术交流 | 无强制参会要求 |
| 认可度 | 在工程技术和计算机领域认可度高,尤其顶级会议 | 在基础科学和所有领域普遍认可度高 |
总结
EI会议没有影响因子,因为影响因子是专为SCI期刊设计的指标。
评价一个EI会议的水平,需要综合考量其历史声誉、主办方、录用率、是否被CCF推荐及其等级等因素。
在选择投稿会议还是期刊时,需要根据你研究领域的特点、研究成果的成熟度以及时间要求来决定。在计算机等领域,顶级会议的声誉和影响力甚至超过多数SCI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