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细信息

每人100万!多位国家杰青获奖

2025-03-06182

近日,第四届青山科技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10位绿色低碳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入选,他们每人将获得税后100万元奖金。10位获奖人中,有多位国家杰青,两名是女性科学家,同时四川、广东地区的高校首次有科学家上榜。

据悉,“青山科技奖”旨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依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全国性行业组织优势,资助鼓励更多科研工作者投身相关科技研发及前沿交叉领域。奖项聚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每年遴选不超过10名45岁以下杰出青年科学家。

郭孝东,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并留校任教。先后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研究工作围绕电池材料结构调控及放大制备的化工过程展开,聚焦结构设计、工艺开发和关键装备创制,研究成果转化建成多套万吨级生产装置,经济效益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等科研奖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美国专利1项,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一本。应邀担任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循环经济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王朝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绿色先进材料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自2009年一直专注于生物基合成橡胶领域,主要从事生物基可降解共聚酯橡胶的分子结构设计、工程化和应用开发,以及橡胶用绿色环保助剂的开发。在Prog. Polym. Sci., Adv. Funct. Mater.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引用次数近2800次。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35项,包括10项国际专利,授权专利19项。王朝教授为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专委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复合材料回收利用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化学会橡塑绿色制造专委会委员,《橡胶科技》编委,我国主办期刊《SusMat》的优秀青年编委,2018年获“中国橡胶科技创新奖”。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面上基金等3项,国家及企业重大横向课题20余项。

何宏艳,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基于离子液体的界面化工热力学、离子液体基功能材料智能设计及绿色化工过程研究。迄今在Science Adv.、Nature Commun.、PNAS、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IChE J.、Chem. Eng. 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持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北京市和企业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结题优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基础领域青年团队、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获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创新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等奖励荣誉。担任ChemComm、J. Chem. Eng. Data两刊的Advisory Board Member,Green Energy Environ.执行编辑及The Innovation、《物理化学学报》和《化学进展》期刊青年编委;任离子液体清洁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委会副秘书长及大数据与智能设计专委会副秘书长等。

曾杰,博士,二级教授。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98年至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获应用化学学士学位;2002年至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至2012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任研究助理教授;2012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及化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副书记、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校欧美同学会秘书长。2022年11月至2025年1月任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5年1月任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曾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科学探索奖等。学术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陈棋,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2007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12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育部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荣获“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美团青山科技奖等;在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累计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引用超过35000次,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陶新永,浙江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加入美国南卡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访问学者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3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钱江高级人才”计划支持,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入选斯坦福大学公布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浙江省“三育人”岗位建功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指导教师,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指导教师,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指导教师,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杰青、联合基金、优青和面上)和省部级项目7项,长期致力于高比能二次电池材料研究,在生物质碳材料可控及宏量制备、硫碳复合正极材料设计、高性能金属锂负极材料设计、高比能钠基电池开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工作积累。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Nat. Energy、Nat. Commun.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论文共被引用22327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3篇,H因子为83;获授权发明专利42项;合作编写英文书籍章节2章;应邀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30余次;应邀担任IEEE-NANO 2013国际会议分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第31届年会中新澳青年化学家论坛主席。担任Nature、Science、Nat. Energy、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等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或仲裁人。

朱嘉,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院长,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基于微纳结构的光热调控领域的研究。教育部科技委委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南京大学学士,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博士,回国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Nature、Science、Nature系列, 国家科技评论(NSR), Joule, 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他引超过三万次。同时担任Nanophotonics执行编辑,Advanced Photonics、国家科技评论的编委和工作组成员。曾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科学探索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家奖、美国光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杜邦青年教授奖、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全球青年创新人物奖等。

李辉,上海大学研究员,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1999-2003年就读于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2003-2008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硕博连续)。2008-2009年,分别在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流动站和香港大学生态多样性与环境毒理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2018年,在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依次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18年后担任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1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生态环境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及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优秀学科/技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等。长期从事化工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健康风险和修复机理及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徐建鸿,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低碳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化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微化工技术专委会秘书长。长期从事微化工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30余项,在 AIChE J、Chem Eng Sci、Angew Chem Int Ed等本领域主流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件,多项研究成果实现工业应用转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5完成人)、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第1完成人)和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第1完成人)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2018)、日本化学工学会"亚洲杰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奖"(2021)、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2024)等荣誉。

赵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中国石油科学十佳论文奖。担任《Petroleum Science》副主编、《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编委,任中国化工学会第41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石油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任首都女教授协会巾帼科技领航计划导师。主要从事清洁油气生产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AIChE J.、Chem. Eng. Sci.、Ind. Eng. Chem. Res.、Fuel等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8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国际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中石油科技开发项目(2项)等14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共6项。

来源:美团青山计划、AC学术中心综合整理,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