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北航、西大,三校同天发Nature!
同一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在《自然》发表研究,分别揭示了极端大火对气候的放大效应、氮掺杂单原子层非晶碳的制备,以及大气急流对欧洲气候和农业的影响。
祝贺这3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1、西农团队,Nature发文
学校CNS齐全了!2022年发的Science和Cell,正值90周年集齐了三大顶刊!
9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家岳超研究员领衔的团队题为《极端森林大火放大火后地表升温》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从林火规模这一独特视角,揭示了极端大火对生态系统破坏性、林火碳排放和地表气候反馈的放大效应,并对可能存在的“极端大火频发-气候变暖-更多极端大火”的恶性循环提出了警示,为全面和深入认识林火对地球系统和气候过程的影响开辟了新视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及通讯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届博士生赵杰为论文第一作者,岳超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生王嘉铭、博士生赵洪飞,2016级本科生李光耀,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Sebastiaan Luyssaert(塞巴斯蒂安·吕瑟特)教授,哥伦比亚罗萨里奥大学Stijn Hantson(斯泰恩·汉森)研究员、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王宪礼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何彬彬教授以及临沂大学王梁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二次科考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支持。
岳超(左)和赵杰参加全国首届“全球变化生态学论坛”并向与会者介绍研究成果
岳超:水保学院(水保所)研究员,领衔“植被动态与地表过程”团队,主要开展碳循环、土地利用变化、森林干扰和陆表气候反馈研究,近年来在我国生态恢复工程的碳汇效应、黄土高原人工林稳定性和生态功能提升、森林野火动态及气候反馈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参与中科院先导项目、青藏高原科考项目多项国家科研项目。
2、北航团队,再发Nature
在氮掺杂单原子层非晶碳可控合成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9月25日,《Natur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刘利民教授研究团队和合作者在氮掺杂单原子层非晶碳可控合成上取得的最新进展:《Nitrogen-doped amorphous monolayer carbon》。该工作提出了一种利用纳米尺度二维限域模板进行小分子聚合的液相合成策略,成功制备了氮掺杂的单原子层非晶碳材料。这项研究解决了二维非晶材料合成领域的长期挑战,为二维非晶材料在材料科学、电子器件及其他前沿技术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白秀辉、副研究员胡鹏飞、博士生张有玮、薛宇峰,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李昂、李傲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张光杰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刘利民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裘晓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教授,清华大学谷林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郭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长期从事纳米材料研究,致力于无机微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发展了多种可控制备微纳米材料的新方法,揭示了相应的形成机理,总结了微结构与内在性能间的内在规律;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无机非晶微纳米材料的形貌调控及性能研究,探索了其在储能、催化、力学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原创性成果。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在Science、Nature, Nat. Mater., Nat. Catal., Chem. Rev., PNAS, JACS等国际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420余篇,引用25000余次,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和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受Wiley出版社邀请独立撰写英文学术专著《Amorphous Nanomaterials》并获优秀作者奖。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Dalton Horizon Prize(2024)、全国优秀教师(2024)等荣誉奖励。
刘利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人才、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英国皇家协会牛顿基金获得者、中国材料协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副秘书长、国际电化学协会委员。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尤其在低维纳米材料的计算模拟与设计方面卓有建树。他的发展性研究工作涵盖了纳米材料的性能调控、界面调控与能源材料的创新设计。在Nature、Nat. Photo., Nat. Catal., Nat. Ener., Nat. Mater., Nat. Nanotech.等国际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两百余篇,他引过万,连续十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对纳米材料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获得省部级奖项。
3、西大青椒,Nature发文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第一篇Nature正刊。
9月25日,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徐国保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自然》)发表长文《Jet stream controls on European climate and agriculture since 1300 CE》(大气急流影响了欧洲七个世纪的极端事件)。研究团队系统地从大气急流的位置变化,对欧洲森林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揭示了西北欧和东南欧之间对比鲜明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西北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徐国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亚利桑那大学树木年轮实验室为通讯单位,Valerie Trouet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合作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亚利桑那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美茵茨大学、瑞典哥德堡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等23家单位。
徐国保:博士,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树木年轮与全球变化。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参加科技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
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6)、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计划(2015;2021),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排名第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5)和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014)等奖励。共发表论文88篇(SCI 74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1篇(SCI 17篇),主要发表在Nature,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Climate Dynamic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上。论文总被引1800余次,H指数25,i10指数40。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Forests and Global Change副主编,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和冰川冻土编委。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大学,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