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一天2篇Nature!
9月11日,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上发表了两项重磅科研成果。以“一作+通讯”为标准,浙大今年有望突破20篇NSC正刊!
116万尼特超亮钙钛矿LED,研制成功!
9月11日,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宁国际联合学院的狄大卫教授团队在《自然》上发表论文,标题为《Controllable p- and n-type behaviours in emissive perovskite semiconductors》。
该研究通过分子掺杂,实现了钙钛矿半导体从n型到p型的连续转变,同时可以保持极高的发光性能。在可控掺杂的基础上,团队研制出具有简单结构的钙钛矿LED,并创造了溶液法LED的高亮纪录,达到了116万尼特。
浙江大学是论文的唯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宁国际联合学院的狄大卫教授和赵保丹研究员,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2020级博士生熊文涛。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狄大卫教授简介
浙江大学长聘教授,先进光子学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2019) ,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2018),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2018),省顶尖人才计划专家(2020)。先后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了光伏太阳能工程学学士(一等荣誉学位)、光伏工程学博士以及物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有机光电物理学权威卡文迪许物理学教授Richard Friend院士(FRS, FREng, FIEE, FInstP, Kt)和太阳能电池权威Martin Green院士(FRS, AM, FIEEE, FAA, FTSE)。
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新型有机发光材料中激子自旋态动力学、高性能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钙钛矿LED、纳米硅太阳能电池,以及与上述课题有关的器件物理和光物理。作为共同作者在Science/Nature/Cell系列期刊发表论文共计18篇,研究进展被Nature, Nature Materials和Nature Reviews Chemistry等权威杂志和几十家媒体报道和评论。申请了9项国际发明专利,翻译并出版了3部权威教科书,撰写了3个书籍章节。
解密,让伤口好得快一点!
9月1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王迪教授课题组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论文题为《Gasdermin D-mediated metabolic crosstalk promotes tissue repair》。
研究发现,当人体组织受到损伤,会激活巨噬细胞进入一种“超活化”状态,在细胞膜上形成GSDMD蛋白孔洞作为通道释放特定脂质分子来促进组织损伤修复。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指向了同一种脂质代谢物——11,12-EET。研究为11,12-EET临床转化应用的前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伤口愈合、创面修复和衰老肌肉退化等病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王迪教授、浙江大学平台“百人计划”研究员池哲勖为本文通讯作者,池哲勖研究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医师陈晟和浙江大学医学院/良渚实验室博士后杨德航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王迪教授简介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进入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联合培养,并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交流学习;2008年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任讲师、副教授;2012年底公派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 (合作导师 Diane Mathis 院士);2014年底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组建免疫代谢研究组。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重大项目、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有突出贡献青年科技人才,浙江省优秀博士论文导师 (2018, 2021),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学者奖,树兰医学青年奖,中国免疫学青年学者奖等。现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免疫生物学分会委员、细胞代谢分会委员、细胞死亡研究分会委员。
来源:浙江大学,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