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内连发Nature和Science,75后张广宇还曾是院士候选人
近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广宇带领团队,在短短两天内接连于《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两大顶级期刊发表突破性成果。作为75后科研领军人物,张广宇还是2023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此次成果更是为其学术生涯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12日,中科院物理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张广宇与中科院物理所杜罗军合作作为共同通讯在顶刊Nature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通过“范德华挤压技术”实现了埃米(1埃=0.1纳米)级厚度的二维金属制备。研究成功将铋、镓、铟、锡、铅等金属压缩至单原子层厚度,并通过二硫化钼(MoS₂)封装技术稳定其结构。实验显示,单层铋的室温电导率比块体材料提升十倍以上,且展现出显著的电场效应调控能力。国际审稿人高度评价该成果“开创了二维金属研究新领域”,为量子器件、高频电子元件等前沿技术提供了材料基础。本文第一通讯作者为张广宇,第一作者(唯一)为物理所赵交交。据了解,该文是赵交交博士期间的唯一一项研究工作,其历时7年时间,赵交交全身心投入在该研究课题上。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711-x
次日,上海交通大学史志文、梁齐、陈佳俊与武汉大学欧阳稳根、浙江大学金传洪和中科院物理所张广宇合作作为共同通讯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在Science上在线发表的关于同手性碳纳米管范德华晶体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制备碳纳米管阵列的全新方法,成功实现了单一手性平行密排碳纳米管阵列的直接生长,首次得到了碳纳米管范德华晶体结构,并演示了所制备的碳纳米管阵列可用于制造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器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张智淳、陈一、沈沛约、陈佳俊博士、武汉大学王森和浙江大学汪博博士。共同通讯作者为史志文教授、梁齐教授、陈佳俊博士、中科院物理所张广宇研究员、浙江大学金传洪教授和武汉大学欧阳稳根教授。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u1756
在上述两项研究成果中,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张广宇均参与其中,并名列论文作者之一。
张广宇,男,1977年生,现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后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Stanford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08年担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纳米实验室N07课题组组长,2014年起担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纳米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低维材料和纳米器件,石墨烯及二维半导体等材料的高质量外延与纳米精度加工,基于二维材料的异质结构的叠层设计与人工构造,低维材料中与电子与自旋相关的输运性质研究,面向信息领域的低维材料新型纳米电子、光电与量子器件。
在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JACS, ACS Nano, Small, PRB, AP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总引用次数>4000次。获得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30余次。担任《Scientific Reports》《Nano Research》等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
来源:澎湃新闻,上海交通大学,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