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为实验狂吃200斤小龙虾,仅用两天时间!
近日,武汉大学一科研团队发布了用小龙虾壳捕获微塑料的科研成果。为此,他们2天吃掉了200斤小龙虾。
从今年5月至11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团队有关小龙虾和微塑料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连续3次登上国际权威期刊。邓红兵和小龙虾壳、甲壳素打交道,至今近20年。此前,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之际,武汉大学曾发文介绍邓红兵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
小龙虾产业是湖北省乡村振兴的示范性产业,但虾壳常被视为废弃物。过去,武汉市每年产生近十万吨虾壳剩余,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于是,邓红兵带领团队,将目标锁定在虾壳素对微塑料的捕获性能上。将虾壳用机器破碎后,先后使用酸碱去除钙质与蛋白质,冲洗至pH中性,便得到了甲壳素。这种粉末状天然物质,对微塑料吸附效率达98%,而且不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经过专业“清洗”后,还可以多次重复吸附。
而为了获取这项研究所需的小龙虾壳,邓红兵团队曾2天吃掉200斤小龙虾。“根本吃不完,除了我们团队,还邀请了学院其他团队一起来吃。”邓红兵称,加上前期研究,他和学生这两年大概在学校吃掉了600斤小龙虾。团队还聘请了环卫工人对厨余虾壳进行分拣回收,既实现了虾壳的回收利用,又成功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增收。
邓红兵简介
邓红兵,男,1981年4月出生,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生物质资源化学与环境生物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9月起先后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史蒂文斯理工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博士联合培养。2010年9月到华中农业大学工作,2012年11月作为引进人才回到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甲壳素研究开发中心工作。
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主持企业横向委托研发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IF>10共54篇),被引8200余次,H57,11篇ESI高被引。申请发明专利40项,已授权20项。受邀担任Carbohydrate Polymers等三个国际杂志编委。排名第二参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甲壳素/壳聚糖材料及应用》一部,参编英文专著两部。
他主要研究领域:废弃生物质资源化、生物质纤维功能化、有害物检测与控制。
来源:央视主播说三农、光明网、武汉大学,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