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投稿Rebuttal机会详解
会议投稿都有Rebuttal机会吗?不,并不是所有会议投稿都有Rebuttal机会。
是否提供Rebuttal(反驳/作者反馈)机会,主要取决于会议的规模、声誉、审稿流程和传统。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类说明:
1. 通常 有 Rebuttal 机会的会议
这类会议通常是 顶尖或主流国际会议,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工程等领域。
典型代表:
计算机视觉: CVPR, ICCV, ECCV
自然语言处理: ACL, EMNLP, NAACL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NeurIPS, ICML, ICLR
数据挖掘: KDD, WWW, SIGIR
体系结构: ISCA, MICRO, HPCA
为什么这些会议提供Rebuttal?
1. 保证公平性: 给作者一个机会来澄清审稿人可能存在的误解、指出审稿人的错误,或回答审稿人提出的具体问题。
2. 提高审稿质量: Rebuttal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检验审稿意见是否站得住脚的过程。如果作者能有力地反驳某个负面意见,可能会影响领域主席(Area Chair)或程序委员会(PC)的最终决定。
3. 完善论文: 即使本次被拒,作者的意见也会被记录,审稿人可能会在最终意见中根据作者的反馈给出更具体的改进建议,对论文下一轮的投稿非常有帮助。
Rebuttal的形式:
通常是在初审意见出来后,给作者一个固定的时间窗口(例如3-7天)。
作者需要撰写一份书面回复,针对每一条审稿意见进行逐条回应。
回复有长度限制(例如,最多一页PDF)。
2. 通常 没有 Rebuttal 机会的会议或期刊
这类情况也非常普遍。
很多区域性、规模较小的会议: 为了简化流程、加快进度、节约人力,可能不设置Rebuttal环节。
部分“期刊式”审稿流程的会议:
例如 一些IEEE/ACM Transactions 的特刊(Special Issue)或者某些以期刊形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它们的审稿流程更接近期刊,通常没有集中的、短暂的Rebuttal期,而是通过多轮修订(Major/Minor Revision)来让作者回应审稿意见。
双盲评审非常严格的领域: 在某些社会科学或人文领域的会议中,为了保持评审的绝对中立,可能避免任何形式的作者与审稿人的交流。
为什么这些会议/期刊不提供Rebuttal?
1. 运营成本: 组织Rebuttal需要额外的时间和管理成本,对于小型会议是很大的负担。
2. 流程简化: 直接根据审稿人的初始意见做出决定,流程更快。
3. 传统: 该领域或该会议的传统就是如此。
3. 一种特殊形式:作者与审稿人讨论
这主要存在于一些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会议中,可以看作是Rebuttal的升级版。
典型代表: ICLR 是这种模式的先驱和代表。
流程: 在公开初审意见和作者的Rebuttal之后,会开启一个公开讨论区。审稿人和作者可以在此进行多轮、公开的对话。其他注册的会议参与者(甚至公众)也可以观看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周。
优点: 透明度极高,鼓励深入的学术交流,有助于得出更公正的结论。
缺点: 对审稿人和作者的要求都很高,耗时耗力。
总结与建议
| 会议类型 | 是否有Rebuttal? | 原因 |
|---|---|---|
| 国际顶尖会议 (如CVPR, NeurIPS, ACL) | 通常有 | 保证公平,提高审稿质量 |
| 小型/区域性会议 | 通常没有 | 简化流程,节约成本 |
| 期刊/特刊 | 通常没有(但有多轮修订) | 流程不同,更注重逐步完善 |
| 采用开放讨论的会议 (如ICLR) | 有,且形式更开放 | 促进透明和深入的学术讨论 |
给你的建议:
1. 在投稿前,务必仔细阅读会议的“作者指南”或“投稿指南”。里面会明确说明本届会议是否提供Rebuttal机会,以及具体的流程和时间线。
2. 不要默认有Rebuttal机会。如果会议没有这个环节,那么在初次提交的论文中就要尽可能地做到清晰、完整,预判审稿人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提前在文中解释。
3. 善用Rebuttal: 如果会议有Rebuttal,一定要认真对待。保持礼貌、专业,针对审稿人的核心关切点,用事实和证据进行回应,而不是情绪化的抱怨。这是你扭转局面的关键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