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干货详细信息

如何选择适合的CCF A/B类会议

2025-10-13111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很多研究者,尤其是博士生和青年学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观点:“好中”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绝对“水”的CCF A/B类会议。 这些会议之所以能被评选为A/B类,就是因为其在学术影响力、论文质量和审稿标准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哪些会议可能相对更容易一些,或者说更适合作为投稿目标。这里的“相对”通常指:

● 录用率相对更高(但仍然很低)。

● 社区更欢迎特定类型的工作(如系统、实验、应用型工作)。

● 对新方向或交叉领域更友好。

下面将分领域和策略来为你详细解读。

核心策略:如何寻找“相对好中”的会议

1.  看录用率:这是最直观的指标。通常,会议官网或Wiki会公布历年录用率。一般来说,A类会议的录用率在15%-25%之间,B类可能在20%-30%之间。寻找那些在同类会议中录用率偏高的。

2.  看社区文化和偏好:有些会议更偏重理论创新,有些则更看重系统实现和实验效果。如果你的工作有扎实的实验和实用的系统,投向后一类会议会更有优势。

3.  看规模和方向:一些大型综合性会议(如WWW, CIKM)因为收稿范围广、数量多,在某些细分方向上可能会有机会。一些较新的或者专注于交叉领域的会议(如部分B类会议)也值得关注。

4.  “A会”的“B类”方向:在一些顶级的A类会议中,可能存在一些非核心、但正在发展的方向。如果你的工作恰好属于这个方向,审稿人的标准有时会稍宽松(因为懂的人少,更看重启发性)。

分领域分析与推荐(“相对”好中的选择)

以下列举一些在各自领域内,常被讨论为可能“相对”友好一些的A/B类会议。请务必注意,这仅是社区经验和数据的总结,不代表这些会议标准低。

1.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

A类:

NeurIPS, ICML, ICLR:这三大ML顶会虽然竞争极其激烈,但它们的投稿量和录用量都非常大。相比于CVPR/ICCV这种视觉顶会,它们对理论、算法、新思想的包容性更强,不一定需要和SOTA在标准数据集上“刷榜”。如果你的想法足够新颖,即使实验不那么完整,也有可能被接收。因此,从“多样性”角度看,它们可能“相对”更友好。

B类:

AAAI:曾经是A类,现在是B类。录用率相对较高(通常在20%左右),审稿周期快,社区活跃。因为它是一个综合性AI会议,覆盖范围极广,是很多人在A会受挫后的重要备选。常被认为是B类中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IJCAI:情况与AAAI类似,也是综合性AI大会,历史悠久。录用率和审稿体验与AAAI相近,也是热门的B类选择。

2. 数据挖掘/信息检索

A类:

KDD:分为Research Track和Applied Data Science Track。其中ADS Track更侧重于实际应用、系统部署和商业价值,对理论创新的要求低于Research Track。如果你的工作有很好的落地应用和效果,ADS Track是一个“相对”更好的突破口。

B类:

CIKM, WSDM:这两个都是非常优质的B类会议。它们的录用率通常比A类的KDD、SIGIR要高一些,社区氛围也比较友好。特别是CIKM,收稿范围很广,从理论到应用都有,是很多博士生的首选B类会议。常被推荐为数据挖掘领域“入门级”的B类会议。

3. 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

A类:

这个领域的A类会议(如SIGCOMM, OSDI, NSDI, CCS)都非常“硬核”,系统要求极高,几乎没有“好中”的。但像USENIX Security相比IEEE S&P,在录用量上稍大一些,但难度依然极高。

B类:

INFOCOM:作为网络领域的旗舰会议,它虽然是B类,但影响巨大。其录用率相对稳定,投稿量巨大。由于范围很广,在一些新兴网络方向(如物联网、边缘计算)上可能会有更多机会。

IMC, ICNP:这些都是网络领域非常专业的B类会议,如果你做的方向非常匹配,那么中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4. 数据库

A类:

SIGMOD, VLDB:难度极高。VLDB有多次截稿,可以关注。

B类:

ICDE:数据库领域的三大顶会之一(A类是SIGMOD/VLDB)。它虽然是B类,但质量非常高,录用率相对SIGMOD/VLDB会稍高一点,是数据库领域非常主流和受认可的选择。

5. 人机交互

A类:

CHI:作为顶会,它的投稿量巨大,但录用量也相对较大。它非常看重实验设计和用户研究的严谨性。如果你的用户研究做得非常扎实、故事讲得好,中的机会就大。

B类:

UbiComp/IMWUT:这个会议/期刊模式比较特殊,可以作为B类的一个选择。

总结与最终建议

1.  没有捷径,质量是王道:最根本的还是提升自己工作的质量、创新性和完整性。一篇扎实的论文永远是最好的“敲门砖”。

2.  精准匹配:仔细阅读目标会议的Call for Papers,看看往届的录用论文。确保你的工作主题、类型和贡献与会议的要求高度匹配。这是最重要的策略,没有之一。

3.  从B类会议开始尝试:如果你的研究还处于早期,或者这是你第一次独立完成一篇论文,可以优先考虑本领域内声誉好、录用率相对较高的B类会议(如AAAI, CIKM, ICDE等)。这是一个积累经验和信心的好方法。

4.  利用“A会”的Workshop或Poster:很多A类会议都有Workshop或Poster环节。这些环节的录用标准低于主会,但同样可以让你在顶会上展示工作、获得反馈、建立人脉,是进入顶级圈子的重要一步。

5.  多与导师和同行交流:你的导师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是最了解本领域“行情”的人。他们对于哪个会议正在上升期、哪个会议审稿更公平等有第一手经验。

最后,请忘记“好中”这个词,转而思考“我的工作最适合发表在哪个平台上?” 找到一个能欣赏你工作价值、并能与相关领域研究者深入交流的会议,这才是投稿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