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行为有哪些?警惕一稿多投、数据造假等“学术红线”
警惕学术不端行为,守住“学术红线”,是每一位研究者和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底线。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学术声誉、破坏学术生态、阻碍科学进步。
以下是对常见学术不端行为的详细梳理和解释,特别强调了您提到的“一稿多投”和“数据造假”等核心问题。
一、 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类型
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
1. 出版与发表伦理类
这类行为直接关联学术成果的传播和认证。
一稿多投:
定义: 将同一篇论文或仅有微小差别的论文,同时或先后投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期刊(或会议)。
危害: 浪费编辑和审稿人的宝贵时间;一旦被多个期刊接受,会引起版权纠纷;被视为对期刊的不尊重和投机取巧。
警惕: 在未收到明确退稿通知或主动撤稿前,绝不能将稿件投向他处。通常需要等待一个期刊的审稿周期结束。
重复发表(自我剽窃):
定义: 将自己已经发表的作品,在不加引注的情况下,作为全新的成果再次发表。
与一稿多投的区别: 一稿多投是“投”的阶段,重复发表是“已经发表”的结果。将一篇已发表的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后不加说明地发表,是典型的重复发表。
剽窃/抄袭:
定义: 未经适当引用,擅自使用他人的思想、结构、数据、文字等,并当作自己的原创成果。
形式:
逐字抄袭: 直接复制他人文字而不加引号和不注明出处。
拼接抄袭: 从多个来源复制内容,拼凑成文。
思想抄袭: 使用了他人的核心观点、创意或理论,即使用了自己的语言表述,但未注明思想来源。
翻译抄袭: 将他人的外文作品翻译后当作自己的原创发表。
2. 研究过程与数据造假类
这是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直接动摇科学研究的根基。
数据造假:
定义: 完全虚构、伪造根本不存在的原始数据。
案例: 日本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的STAP细胞事件,就是典型的数据造假。
数据篡改:
定义: 对真实的原始数据进行人为的修改、删除、筛选,使其符合自己的研究假设。
案例: 选择性使用有利数据,剔除不利的“异常值”。
图像操纵:
定义: 使用软件对实验图像(如Western Blot、显微镜照片)进行不当修改,如拼接、涂抹、增强特定信号等,以误导读者。
3. 作者身份不当类
涉及谁有资格成为作者,以及作者的排序问题。
荣誉作者/馈赠作者: 将不符合作者资格的人(如领导、提供常规性帮助的同事)列为作者,以换取人情或利益。
ghost author/捉刀作者: 对论文有实质性贡献的人被故意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
作者排序不当: 未按实际贡献大小排序,而是按资历、地位等非学术因素排序。
4. 其他不端行为
引用不当:
过度自引: 不必要地大量引用自己的作品,以抬高引用次数。
友情互引: 同行之间为提高彼此引用率而相互引用。
胁迫引用: 审稿人强制要求作者引用其本人不相关的论文。
利益冲突未声明: 未向编辑和读者披露可能影响研究客观判断的经济、个人或专业关系。
评审不端: 作为审稿人,剽窃所审稿件的思想或数据;无故拖延审稿;做出不公正的评审意见。
在研究中侵害研究对象权益: 违反伦理规范,如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未获得知情同意。
二、 如何坚守学术诚信,远离“学术红线”?
1. 端正学术态度: 认识到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非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敬畏知识和规则。
2. 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数据管理: 详细、真实地记录原始数据和实验过程,确保可追溯。
文献管理: 使用EndNote、Zotero等工具规范管理文献和引文,避免无意剽窃。
3. 加强学术规范学习: 主动学习所在领域和投稿期刊的学术道德规范。
4. 尊重知识产权: 时刻牢记“别人的就是别人的”,引用他人成果时必须“先授权,后使用”或“规范引用”。
5. 寻求导师和同行指导: 在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如作者资格、数据解释等),主动与导师、同事讨论,避免无心之失。
总结来说, 学术不端行为就像学术生涯中的“高压线”,一旦触碰,轻则声誉扫地、论文撤稿,重则断送整个学术前途。“一稿多投”和“数据造假” 更是红线中的红线,是绝对不能逾越的底线。坚守学术诚信,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科学共同体和整个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