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名单公布!
近日,加拿大工程院公布2025年新增院士名单,此次共增选50名新院士和7名外籍院士。其中,周来生、黄湘冀、邝得互、李朝军、李仁科、史才军、唐甜、吴沛东、杨先一、叶志斌、余爱萍、张雪花、郑明、段慧玲、刘德华、路建美、吴智深等多位华人学者入选,名单如下:
周来生
周来生(Lee Chou),波士顿大学教授,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口腔医学和口腔颌面病理学二个博士后临床专业学位;芝加哥大学进修临床分子影像学;获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1994年任波士顿大学副教授,2000年升正教授和主任医师至今。曾任美国口腔医学学会临床委员会主席。
黄湘冀
黄湘冀(Jimmy Huang),于1987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士学位。于2003年加入多伦多约克大学任助理教授,并分别于2006,2011年提升为副教授(终生教职tenured)和终身正教授。此前就职于加拿大滑铁卢(Waterloo)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2001-2003)。2015年被加拿大国家基金会NSERC提名为加拿大首席教授。2017年被评为ACM杰出科学家(全球仅有43名)。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侧重复杂结构大数据分析为主,已在等顶级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280篇,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
邝得互
邝得互(Sam Kwong),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策略型研究)、数据科学学院署理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利荣康计算智能学讲座教授,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先驱,也是图形/视频编码和进化算法领域的杰出学者及技术发明者。他在视频编码方面的突破性研究,为视频串流产业带来积极影响力。邝教授的发明已申请了40项美国专利、500多篇期刊和会议论文、三本着作以及多个奖项。自2022年起,邝教授被列为科睿唯安“全球最高获征引研究人员”;2021年起荣获美国史丹福大学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他亦是国际权威组织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NAI)和香港工程院(HKAE) 院士。目前,邝教授担任多本顶尖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的副主编。
李朝军
李朝军(Chao-Jun Li),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TWAS),中国化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美国化学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加拿大化学化工学会会士,加拿大绿色化学首席科学家。198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中科院化学所研究生毕业,1992年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至2003年在美国杜兰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3年起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E. B. Eddy讲座教授。长期从事绿色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在Science、Nat. Chem.、JACS、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本,多个反应收录人名反应。曾任Green Chem.副主编,现任Chem. Commun.等期刊主编。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CAREER奖, 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加拿大绿色化学与工程奖,2011加拿大华人职业者总会所颁发的年度奖(每年一位), 加拿大化学会R. U. Lemieux 奖和 Alfred Bader 奖,加拿大化学化工协会催化奖,加拿大人文艺术委员会的Killam Research Fellow,德国洪堡研究奖,加拿大国家化学化工协会最高奖(CIC Medal)等。
李仁科
李仁科(Ren-Ke Li),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院长(科研与转化),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心脏再生医学首席科学家,现担任欧美亚15个国家的临床研究委员会、再生医学中心监委会和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15家心脏和干细胞领域专业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李仁科教授是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他创新性地应用工程原理开发导电生物材料,用于修复心脏传导系统,从而有效治疗心律失常。他已发表学术论文286篇,获得4项授权专利,并指导了100多名研究生。
史才军
史才军(Caijun Shi),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亚洲混凝土联合会主席, Taylor & Francis英文学术期刊《Journal of Sustainable Cement-based Materials》创刊主编,国际上多个顶级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已发表学术论文64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4部,合编国际会议英文论文集11本。在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单上,史才军在建筑和建造领域的2024年度全球排名第1、终身(1969-2024)排名第2。他于2001年、2007年、2016年和2023年分别当选为国际能源研究会、美国混凝土学会、国际材料与结构联合会及亚洲混凝土联合会的会士(Fellow)。
唐甜
唐甜(Tian Tang),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2001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力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博士学位。在2007年加入阿尔伯塔大学之前,曾在利哈伊大学化学工程系担任访问研究科学家。她的研究兴趣在于材料的建模和模拟,特别是微米到纳米尺度以及生物系统中的材料和结构。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涉及基于聚阳离子的基因递送载体建模、聚电解质、碳纳米管、生物力学和仿生粘附。她是20多种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包括Science、Bio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Royal Society Interface和Langmuir。唐博士获得了许多奖项,包括阿尔伯塔省独创性新教师奖(2009年)、阿尔伯塔省专业工程师和地球科学家协会的早期成就奖(2011年)、加拿大二级研究主席(2007年,并于2013年更新),以及粘附学会杰出论文奖(2006年)和杰出青年粘附科学家奖(2009年)。
吴沛东
吴沛东(Peidong Wu),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塑性加工领域国际顶级知名专家。1994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入职全球第二大铝合金制造商加拿大铝业集团(Alcan),任技术主管;2006年入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主要从事固体力学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
杨先一
杨先一(Simon Xianyi Yang),现为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圭尔夫大学高级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主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硕士学位;1996年12月获美国休斯敦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第二个硕士学位;1999年6月获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电机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杨教授是国际公认的“将受生物启发的方法用于机器人学与控制系统”的先驱者之一,2022至今全球TOP 2%高被引学者。他已先后在各种学术刊物、国际会议及专著上发表65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期刊论文380多篇(80多篇在IEEE Transactions),300多篇被SCI收录。
叶志斌
叶志斌(Zhibin Ye),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系教授,加拿大首席科学家。1996年和1999年相继取得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获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04年后进入加拿大Laurentian大学工作,并于2012年晋升为教授。2017年进入康考迪亚大学工作。其研究方向包括用于可充电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有机电极材料、碳纳米材料、二维材料、聚合物、先进聚合技术、催化、纳米复合材料等。曾获得多项研究奖项,包括加拿大首席科学家、加拿大催化讲座奖、康考迪亚大学教务长杰出奖、安大略省省长早期研究者奖等。
余爱萍
余爱萍(Aiping Yu),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曾获2022年卢瑟福纪念奖章。主攻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改性,及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池和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近年来已在Nature, Nature Energy,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CS Nano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82余篇。目前为止,文章已引用次数达32000余次, H因子达92。
张雪花
张雪花(Xuehua Zhang),现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教授,Soft Matter期刊副主编。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前往澳大利亚,先后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墨尔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她2014年起任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副教授,2017年又加盟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任教授至今。研究方向涵盖表面纳米气泡和纳米液滴、微润湿、表面力、自发乳化、微萃取、胶体自组装、多组分液滴的蒸发和溶解以及催化反应中的气泡动力学等。
郑明
郑明(Ming Zheng),1988年清华大学汽车系硕士,1993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机械系博士,现任温莎大学机械、汽车和材料工程系清洁内燃机实验室教授兼主任。曾担任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FORD高级工业研究会主席以及加拿大清洁柴油机技术研究会主席,也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 Fellow及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 Fellow。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发动机实验控制及仿真,燃烧检测,燃油管理,自适应燃烧控制,废气重整再循环控制,低温燃烧及柴油机超低排放,生物质燃料及天然气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以及先进高能点火系统控制。
段慧玲
段慧玲(Huiling Duan),1970年5月生,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ASME Fellow),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侨联主席,北大工学部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三八红旗手、德国洪堡研究奖获得者。
1991年7月获得东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系学士学位;1998年3月获得东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6年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工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做博士后;2006年至2007年受聘为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德国洪堡学者;2007年至2015年历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员;2013年至2018年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2018年至2019年历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执行院长;2015年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0年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同年入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界面力学、流固耦合力学研究,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2019-202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刘德华
刘德华(Dehua Liu),1986、1991年获清华大学化工系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化工系应化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再生资源利用、生物能源工程、发酵工程与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参与并主持了多项国家攻关、“863”、“973”、“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及“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迄今已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获授权专利132项(国际授权专利56项)。主持完成的《生物法耦合生产生物柴油和1,3-丙二醇的应用基础研究》获2006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6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和2018年分别荣获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领先技术(蓝天奖)”以及“全球绿色低碳领域最具投资价值领先技术(蓝天奖)”。
路建美
路建美(Jianmei Lu),现为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苏州市科协主席,曾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全球华人化工学者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发改委及科技部两个创新平台的负责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
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第二完成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英国皇家化学会Horizon Prize国际奖、杰出工程师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江苏省十大杰出发明人奖、首届“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及荣誉超过30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Nanotech.、Nat. Commun.、JACS、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高质量期刊发表论文547篇,他引超2.4万次;主/参编学术专著7部;授权发明专利236项(含美国专利47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等各级纵向科技项目超过60项。
长期致力于化工污染物的吸附分离回收、净化及转化的系统性研究。
吴智深
吴智深(Zhishen Wu),1961年6月生。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工程院院士(外籍),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组部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杰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领军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人才(第一层次),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国家111引智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
1979-1986获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历任日本名古屋大学助教,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埼玉大学副教授,茨城大学副教授、教授、名誉教授。2005年起担任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2010年东南大学校长特别助理,学术特区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土木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2011年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年东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2024年任河南工业大学校长。
长期从事工程结构增强、检测监测与防灾控制、先进纤维复合材料、智能传感技术、智慧基础设施、城市安全与节能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70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著书15册;获国内外发明专利12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人物奖(SHM Person of the Year Award)、国际土木工程纤维复合材料学会最高学术奖(IIFC Medal)、国际智慧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学会终身成就奖(ISHMII Aftab Mufti Medal)、国际先进材料协会(IAAM)奖章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10余项,在日本获学术奖4项;主编国内外标准20余项,主持百余项重大工程项目。
来源:加拿大工程院,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